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爱好者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7637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互联网大脑计划,走有中国特色的大脑计划

[复制链接]

257

主题

279

帖子

1655

积分

版主

Rank: 7Rank: 7Rank: 7

积分
1655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5-11-15 10:11:59 | 只看该作者 |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        互联网大脑计划,走有中国特色的大脑计划


2015-11-10 15:19

      本文为“互联网大脑计划“启动建议系列文章的第一篇,我们将在后续对如何开展“互联网大脑计划”进行更为详细的阐述和建议。


      大脑是人体中最复杂的部分,也是宇宙中已知的最复杂的组织结构。多年来,人类对脑奥秘的探究从未停止。21世纪被称为“生命科学、脑科学的百年”或“脑研究世纪”。本世以来,世界各国纷纷开展新的脑计划, 2005年,瑞士科学家启动蓝脑计划,2013年4月,美国宣布启动“脑计划”路线图,2013年,欧盟委员会宣布将“人脑工程”列入“未来新兴技术旗舰计划”。此外,日本、德国、英国、瑞士等国也都先后推出本国的脑科学研究计划。


      在我国,脑科学研究已被列为“事关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科技项目”之一,上海市政府已将脑科学列为市重大科技项目,2015年3月上海成立“脑科学协同创新中心”,推进脑科学研究和转化应用,2015年9月1日,北京市科委召开的“脑科学研究”专项工作启动会,宣布北京市重点开展脑科学的研究工作。


      虽然当前各国脑计划如火如荼开展,但质疑的声音也日益强烈。2014年,200多名神经学领域科学家宣称将要抵制欧盟的人脑计划,这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脑科学研究两个方向中,还原论方向发达,整体论方向欠缺,导致脑科学研究只见树叶不见森林的困境一直无法得到突破。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神经学家拉斐尔·尤斯特所说:“这是因为缺少一个脑科学的统一框架。”


      上世纪诞生的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,种种迹象表明互联网与脑科学具有紧密的关系。从2005年开始,在中国开始的互联网与脑科学交叉研究,提出“互联网将向着与人类大脑高度相似的方向进化,互联网将具备自己的视觉、听觉、触觉、运动神经系统,也会拥有自己的记忆神经系统、中枢神经系统、自主神经系统。另一方面,人脑至少在数万年以前就已经进化出所有的互联网功能,不断发展的互联网将帮助神经学科学家揭开大脑的秘密。“




      10年以来,中国科学家在这个领域取得的成果包括:绘制未来成熟互联网形态的互联网大脑架构体系,提出互联网神经反射弧的种类和与人工智能的关系,预测大脑中的13个典型类互联网结构应用,构建大脑中类搜索引擎的实验设计。设计互联网人工智能系统智商评测指标体系。论证互联网进化与达尔文进化论的关系等等。这些成果通过SCI,EI,国际会议,专著等形式进行发表,并在国内,国际产生影响,从2010年开始,相关研究预测也得到美国等国家研究者的不断证实。


      虽然美国等发达国家在脑科学某些领域已经走在前面,但在新世纪新的科技背景下,互联网、人工智能与脑科学领域的结合,中国完全有可能通过另辟蹊径,实现弯道超车,不但在脑科学领域,在互联网领域,人工智能领域,科技哲学领域,进化论领域,中国传统文化与新科技接合领域,习近平主席提出的”人类命运共同体“,李克强总理倡导的互联网+等方面都可以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相关重要成果。


      因此,我们建议国家相关部门或中国科研人员采取科研自组织的方式,启动具有中国特色的“大脑计划”-互联网大脑计划,其特点可以归纳为:“三个支点,两个目标,一个基础“。



      三个支点是:以互联网,人工智能,脑科学三个领域作为支点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,从而形成21世纪中国原创的重要科学成果;


      两个目标是:1)通过脑科学预测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趋势;

      2)利用互联网作为研究大脑的参照系,建立以互联网架构为参考的人脑模型,从而为揭开神经学科学难题建立一条新的科学路径;


      一个基础是:以形成中国原创的互联网神经学学科作为未来脑计划的基础。


      在具体实施路径上,我们充分利用网络科研社群探讨,智力众包,新媒体科技论文传播等科研创新模式,以青年科学家为主要攻坚力量,面向世界科研人员建立”互联网大脑计划云研究平台“,设立”互联网大脑计划科学研究基金“,创办有世界影响力的互联网神经学期刊,召开年度世界互联网神经科学大会,评选,奖励和展示计划产生的重大科学成果等方式。


      力争用5到10年时间,使得中国科学在21世纪互联网,脑科学,人工智能方向占领21世纪世界新科学领域的制高点,甚至领导这个本世纪最活跃科学领域的发展。(本文作者:刘锋计算机博士 《互联网进化论》作者)

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关闭

站长推荐上一条 /1 下一条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陕ICP备15012670号-1    

GMT+8, 2024-4-27 23:48 , Processed in 0.057641 second(s), 29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