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对不起,戴夫,我恐怕不能那么做。」不,那不是你iPhone5的siri对你说的话,而是HAL——《 2001:太空漫游》中的智能电脑。如果阿瑟·克拉克(Arthur C. Clarke)知道现在的手机和他1968年写的小说是如此诡异的相似,他或许会在坟墓中暗自发笑。我知道,我害怕有一天当我想要出去周末狂欢时,Siri却对我说「我恐怕不能那么做」并把我锁在公寓里。
《2001:太空漫游》(2001: A Space Odyssey)始于猿人发现一块巨大的石头,导致他们进化成如今的人类。在未来,宇宙飞船前往土星用到了一个称为HAL的计算机系统,它可以自动操作,但是需要基本的任务指令。HAL开始出现可怕的错误,仅留下一名宇航员来完成任务。这部小说展示了一个多方面的组合理论,包括神秘主义、宗教、科学和幻想,而这是在电影中是体现不出来的,而更多是对信仰的声明。
《明天的两面》(Two Faces of Tomorrow)描述了一个世界,那里的文明已经变得如此复杂,只有一个全球性的计算机网络可以控制它的复杂性。我承认,当我读到这些描述时感到很不可思议,因为我每天都被愚蠢的新闻塞满了脑袋,这些新闻没有什么复杂性,而是作为一个愚蠢的整体。不过,请记住,这只是科幻小说,请先将怀疑抛到九霄云外。
H.A.R.L.I.E.是对「模拟复制人类的智能引擎或模拟人类生活的机器人」的缩写,英文是Human Analog Replication, Lethetic Intelligence Engine或者 Human Analog Robot Life Input Equivalents。Harlie由一位心理学家David Auberson设计,他一直负责Harlie从小孩长大成人的整个过程(只要电脑的发展阶段也可以按人类的概念来划分)。这部小说记录了Harlie的人类旅程,并且当Harlie抵抗被关闭时它发出了「何以为人」的哲学问题。由于这一问题过于深刻,所以为避免说教与枯燥,Gerrold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描述了这一哲学问题。
着眼未来,《虚无目的地》讲述了一个故事。其中的人类成功地创造了人工智能却以悲惨收场:一个来自普吉特海湾某个小岛的堕落意识带来了死亡和破坏。这次失败之后,该项目被移到月球进行以减少伤害。书中描写了人类第七次尝试制造人工智能,而且在这次尝试中造出了克隆人。克隆人是孤独的,而且他们认为自己是被派往鲸鱼座T星进行殖民的宇宙飞船上的船员和乘客。该船由OMCs(Organic Metal Core,有机金属芯,无身体的人类大脑)所控制:最初的两个大脑变得紧张兮兮,第三个变得疯狂,还杀了两个船员。由于没有能正常运作的OMC,船员创造了人工智能来操控飞船。尽管如此,飞船上的牧师意识到这是在高压环境下创造出的奇迹。